
史记生物首席科学家傅衍
“影响养猪生产效益的主要环节有产业链模式、生产系统、猪场猪舍、品种/育种、饲料/营养、饲养管理、健康方案等。”傅衍表示,随着中国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数字化、流程化、智能化的推进,所有影响生产效益的环节都会得到优化,逐步趋向最佳,只有育种是无止境的,通过育种可以不断提高生产性能。
傅衍认为,我国种猪育种的变化趋势主要有六方面,包括育种模式的改变、育种理念的改变、育种技术的改变、育种方向的改变、繁育体系的改变和业务模式的改变。
一、育种模式的改变:从联合育种到集团育种。
长期以来,我国的种猪企业小而多,技术力量薄弱。国外则兼并融合,数量减少,规模更大,技术更强。联合育种(全国性、区域性/省、中外联合)可以应对我国育种企业小而多的困境,但多年来看,我国联合育种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大公司育种在我国时机已经成熟,出现了不少专业育种公司和一体化大公司的种猪事业部,有了不少真正做育种的遗传核心场。另一方面,大量的小育种场(包括大型养殖企业内的核心场)可以定位为生产核心场,以较小的投入做育种,需要时通过引进公猪或育种级精液加快遗传进展。傅衍介绍,国内从母公司独立出来的专业育种公司有中芯种业、史记生物、傲芯种业等,其中,史记生物是2022年7月从天邦食品剥离,成为独立的专业育种公司,为IPO做准备。从销售业绩看,市场已经认可了作为专业育种公司的史记生物,2022年销售种猪22.15万头,猪精338万份(包括冻精),年净利润3.4亿元。
二、育种理念的改变:从关注体型外貌到关注价值育种。
随着育种观念的改变,业内已较少关注体型外貌,更多地关注料重比、生长速度、瘦肉量(而非瘦肉率)、PSY(及断奶仔猪重、均匀度)、MSY、每头母猪每年的产肉量(胴体重)。此外,不同品种/群体之间比较的不是单个性状,而是价值。在遗传进展方面,关注的也是商品猪的价值/效益的提高。
傅衍表示,价值育种也包括培育大猪的理念。养大猪,屠宰厂效率更高,养殖成本也更低。史记生物提出“全产业链育种”,在育种、扩繁、生产、屠宰、加工、以及消费者等各环节,让效益最大化,满足市场与客户的需求。
三、育种技术的改变:基因组、智能化表型组和CT技术的应用。
智能化设备和工具的应用可助力生产管理,提高育种效率,如应用基因组估计育种值、智能化表型组学等。据介绍,史记生物已实现智能化覆盖养殖全过程,如CT扫描控、种猪测定、仔猪秤、手持终端、数字化精准饲喂器、巡场机器人、滑轨机器人、环境智能采集检测和控制系统,以及元宇宙等。
傅衍表示,养猪元宇宙是基于养猪生产和管理存在的问题,采用元宇宙的多种数字技术手段,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实现虚实融合,提升养猪生产效率的全新方法论。养猪元宇宙可实现场内巡场及专家接入、维修指导、客户AR选猪等。

“抗病有三个概念,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疾病耐受性(Disease Tolerance)、疾病的适应性和恢复性(Disease Resilience)。”傅衍表示,抗病育种的难点在于没有表型,没有度量就没有改进。对此,史记生物采用以下办法:一是攻毒制造表型;二是评估不同环境条件下,特别是疾病高风险条件下后代的死亡率;三是基因编辑抗病育种。
基因与环境的互作使得核心场(环境等条件好)表现优秀的个体,其后代在商品场(环境等条件差)表现并不一定好,所以要评估商品场条件下杂种猪的性能。他强调,育种场要做商品猪性能的获得、系谱的跟踪,超高频芯片应用就可以跟踪不同环境下所有商品猪。史记生物(天邦汉世伟)自2018年10月启动超高频芯片应用,至2021年底,已打超高频芯片耳标近1000万套,仔猪耳标戴标率95%以上,打仔猪耳标时,耳标号(ID)会自动上传,同时关联母猪ID、猪场ID、家庭农场ID与生产系统数据打通。
肉质的改良可以采用基因组选择方法,傅衍表示,可以通过屠宰(肉质)测定,建立肉质性状的基因组选择参考群。另外,史记生物也正在把多组学方法应用于肉质选择。
五、繁育体系的改变:闭群生产模式和公猪站网络
现在越来越多的育种企业选择闭群生产模式,建立自己的公猪站网络体系。傅衍介绍了史记繁育体系及遗传扩散,他表示,史记通过各类种猪(父母代种猪、祖代种猪、及各品种的曾祖代种猪)把遗传进展带给客户,也通过各类精液(育种级、扩繁级、商品级、鲜精、冻精)把遗传进展带给客户。

史记生物生产核心场和扩繁场

六、业务模式的改变:提供服务,合作共赢。
未来,育种企业会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让种猪的遗传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合作共赢。据介绍,史记生物现有3个遗传核心场(1个在建)、3个生产核心场、3个扩繁场、10个公猪占(2个在建),有40000多头纯种种猪,公猪总数6000多头(包括在建),5个服务中心(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服务中心可以为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售后的专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