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之下,迫于资金、非瘟压力等影响,缩减母猪规模的养猪巨头占据了多数。据新猪派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TOP20猪企能繁母猪共计918万头,较2022年底下降1%,占全国总量的22%,其中13家企业纷纷下调母猪规模。能繁母猪超过10万头的企业仍保持在23家。


神农、广垦畜牧首次进入前二十
据新猪派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能繁母猪TOP20猪企共计23家,共计能繁母猪918万头,较2022年底下降1%。其中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分列前三名,共计能繁母猪549万头,约占TOP20猪企总量的59%。

而迫于资金和非瘟压力,以傲农生物、新希望、天邦食品为代表的13家猪企纷纷下调母猪规模,下调幅度在1%-58%之间。因养猪而遭遇连续两年亏损的傲农生物,持续实施母猪产能去化,2023年底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超过50%。湖南佳和农牧跌至10万头以下,已不在TOP20行列。
TOP20猪企手握全国22%能繁母猪
产能利用率待提高
经过3年多时间的疯狂扩张,全国生猪产能快速恢复直至严重过剩,自2021年开始,全国能繁母猪数量一直在正常保有量(4100万头)之上,截至2023年11月末为4158万头,仍为正常保有量的101%。
生猪产能过剩的状态,在TOP20猪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新猪派统计,TOP20猪企能繁母猪总数从2019年底的534万头增长至2022年底的930万头,增幅高达74%,占全国的比重由15%提升至21%。2023年处于产能消化期,受疫病、行情影响,缩减母猪规模的猪企占据多数,TOP20猪企能繁母猪总数下降至918万头,占全国的比重提升至22%。

23家猪企能繁母猪超10万头
七成是上市企业
养猪属于重资产投入领域,对资金需求高。在上一轮史诗级的“大牛市”中,上市猪企凭借增发、配股、可转债等多样的融资方式,在资本市场获得上百亿、千亿资金,迅速扩大养猪规模,使得中国养猪产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在行业寒冬期,这类企业亦可以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来稳定养猪规模,渡过寒冬。因而能把母猪维持在10万头以上的猪企多为上市企业。
据新猪派统计,拥有1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的猪企由2019年的19家增至2022年的23家。2023年维持在23家,均为TOP20猪企,其中16家为上市企业。德康农牧是2023年唯一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养猪企业,有着超过30万头的母猪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