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周期之变:现象与困惑
猪周期,曾经以一定规律影响着猪肉市场,然而如今却似乎变得不那么明显。按照以往惯例,每 3 - 4 年左右猪肉养殖就会走完一个大周期,但现在却出现了新的变化。2022 年生猪价格快涨快跌,随后进入漫长的低价波动期,目前生猪价格依旧维持中低位水平波动。
2022 年生猪价格快涨快跌,随后进入漫长的低价波动期,目前生猪价格依旧维持中低位水平波动。
2022 年生猪价格呈现出快涨快跌的特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生猪均价为 19.05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8%,全国生猪价格呈现阶段性快涨快跌。进入 2023 年以来,猪价仍保持震荡下跌走势。
2022 年国庆假期前后压栏、二次育肥的占比超过 10%,这些压栏、二次育肥大猪在 2022 年 12 月中旬和 2023 年 1 月中上旬集中出栏,对全国猪价也造成冲击。消费端新冠疫情防控放开后,餐饮集团消费不升反降,感冒患病在家饮食清淡、户内消费锐减,南方腌腊缩水近三成。
目前生猪价格依旧维持中低位水平波动。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1 月 23 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 19.81 元 / 公斤,这意味着,生猪养殖行业仍未走出亏损窘境。猪价持续下跌,主要原因是供给充裕。2023 年,全国猪肉产量为 5794 万吨,接近 2014 年 5821 万吨的历史高位水平,创历史第二高位,同比增长 4.6%;2023 年一季度至四季度猪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 1.9%、4.6%、4.8% 和 7.3%;全年猪肉进口 155 万吨,猪肉供给量创历史新高,各季度均呈现明显的供给过剩,尤其是下半年供给充裕特征更加明显,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
猪周期的变化引发了人们的困惑,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猪周期了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猪周期为何不明显?
(一)供需关系的影响
供给端: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与生猪供应的关系当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虽有波动,但整体供应充足。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0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 9 月增长了 0.3%,达 4073 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 104.4%。这意味着生猪供应有着较为稳定的基础。
消费端:消费需求弱稳,季节性需求影响有限
第四季度本应是猪肉消费旺季,但过去两月受高温影响,生猪腌腊需求未能有效释放,供给出栏却在增加,导致价格下滑。从长期来看,消费需求整体弱稳,虽然季节性因素会对猪肉消费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较为有限,难以改变整体供需格局。
(二)行业结构变化
规模化养殖成为趋势
自 2014 年生猪养殖行业步入环保严管期后,规模化养殖比例上升,散养户比例下降。我国散养户的比例从 2009 年的 70% 下降到 2023 年的 32%。这一变化使得生猪养殖行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
不同养殖主体的特点
(1)集团养殖厂持续扩展:随着行业的发展,集团养殖厂凭借资金、技术和政策优势,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
(2)普通规模养殖场主动和被动去产能均有:普通规模养殖场在市场波动中,面临着各种挑战,有时会主动去产能以降低风险,有时也会因外部因素被动去产能。
(3)中小散户主动去产能比例较多且受非洲猪瘟影响严重:中小散户在非洲猪瘟面前,由于防疫能力有限,往往受到较大冲击。如山东鲁抗舍里乐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元东认为,非洲猪瘟使得养殖门槛进一步提升,集团化企业将凭借国家政策、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实现快速发展和市场扩张,中小散户或许只能黯然退出。未来生猪养殖将进入 “高壁垒、高投入、高回报” 的时代。同时,非洲猪瘟加剧小养殖户困境,专家指出部分小散养殖户有被淘汰的风险。如果疫情再持续半年以上,将有部分小养殖户扛不住压力被迫退出养殖,毕竟小养殖户防疫能力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再加上不如大场资金雄厚,很多人一旦出现严重亏损,就无法再继续养殖。
此外,在当前行业结构变化下,规模化养殖对猪周期产生了重要影响。过去以散养户为主的养殖结构中,猪周期一般在 3 - 4 年一轮,主要是散户为主的养殖结构以及生猪的生长周期所决定的。而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市场集中度发生了改变,猪周期的规律也发生了变化。例如,2010 年以前,生猪价格上升期和下行期基本相同,但从 2010 年之后的一轮猪周期中,下行期要远大于上升期。这是因为中国生猪养殖总规模不断扩张,生猪养殖场总数持续上升,出栏少于 100 头的养殖场数量迅速下降,大型养殖场的数量和出栏占比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同时,散养户占比的下降,除了推出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向专业化养殖户转化。
三、猪周期是否真的消失?
从企业角度看
部分企业如傲农生物连续三年业绩巨亏,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但也有不少企业实现扭亏为盈,且未见市场出现供应大幅增加信号。以傲农生物为例,自 2019 年非洲瘟疫驱动猪价高峰期转型生猪养殖后,猪价大体呈震荡下滑态势。入市即高点,加上成本把控未及时形成优势,大规模扩张饲养业务后走进亏损螺旋。截至 2024 年前三季度期末,其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达到了 -18.19 亿元,净资产负债情况继续扩大。当前,傲农生物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营收规模大幅收缩。不过,预计 2024 年度,傲农生物营收体量将重回至 2020 年以前水平。按照行业惯例思考,有理由预判生猪养殖行业的新拐点大概不远了。但现阶段从供需情况来看,生猪市场还没有看到强扭转的信号,也就很难判断新的拐点具体在哪里。
从市场预期角度看
虽然市场对猪价未来趋势的预期存在分歧,但猪周期规律并未失灵,只是节奏发生了变化。市场对猪价的预期出现分歧,一方面,上市猪企的业绩表现虽有 “扭亏为盈” 和 “同比大幅减亏”,但对个股表现影响并不直接,市场对于猪企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期已经出现了明显弱化,更多的是对猪价未来趋势的预期。影响猪价的核心因素离不开能繁母猪的产能去化,能繁母猪存栏量核心影响着国内猪肉市场的供给,而一直以来猪价低位震荡的核心因素就是存栏量高位,导致供给过剩,而目前国内的整体猪肉消费需求比较固定。
本轮生猪价格反弹的最核心原因就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去化预期较高,但自然因素带来的产能去化已经被人为控制住了,由于猪价回暖,让农户和猪企的惜售压栏更加严重,存栏量再次回到高位,8 月生猪价格的持续上涨大概率有惯性定理的影响,也确实生猪价格在 8 月底出现了回调,可见市场对于能繁母猪存栏量再次走高的预期,使得猪价反弹压力陡增。
四、未来猪周期走向何方?
1. 短期预测
在当前合理控制的能繁母猪产能的条件下,明年生猪供应大概率依旧充足,过年行情中可能会有一波小小的猪肉上升期,但波幅预计不高,时间不会太久。目前猪肉市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短期来看,虽然过年期间通常会有一定的消费增长,但由于生猪供应较为充足,难以出现大幅度的价格上涨。
2. 长期展望
随着行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政策调控的更加科学,猪周期可能会呈现出新的特点,但不会消失。一方面,规模化养殖的趋势将继续加强,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有助于稳定生猪生产。另一方面,政策调控将更加精准,如农业农村部印发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 年修订)》,动态调整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工具。
从长期来看,猪周期的时长和波动幅度可能会发生变化。过去以散养户为主的养殖结构中,猪周期一般在 3 - 4 年一轮,而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产业集中度提升,猪周期可能会变得更加平缓。同时,能繁母猪产能的去化速度也会影响猪周期的长短。当猪价下行时,不同的养殖主体反应不同,产能去化的速度也会有所差异。如果养殖户加快出栏、淘汰低效母猪,产能去化速度加快,猪周期可能会缩短;反之,如果养殖户选择压栏观望,猪价下降周期相对来说会更长。
此外,猪肉消费需求的变化也会对猪周期产生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需求可能会更加多样化。同时,季节性因素、节假日等对猪肉消费的影响也会更加复杂。例如,新华网报道指出,猪肉价格未来有望季节性温和回升,但短期内价格涨幅或较为有限。
总之,未来猪周期将在行业结构调整和政策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新的特点。虽然猪周期不会消失,但波动幅度和时长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市场动态,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