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透视:从仔猪热销看牧原的助农 “让利哲学”
2025 年 1-7 月,牧原集团累计销售仔猪数量超过 900 万头,以每头低于市场价格 100 元的 “地板价” 销售,直接向农户让利超过 9 亿元。这组数据深刻体现了牧原 “全链开放” 战略。在行业陷入价格博弈的复杂局面时,牧原采用 “低价 + 技术 + 服务” 的策略,重构生猪产业生态,带动 13000 余家中小养殖场(户)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南阳养殖户杨营曾因非洲猪瘟遭受破产困境,2022 年通过牧原仔猪预定模式重新开展养殖业务,首批生猪就实现获利 10 万元。如今,其猪场不仅恢复产能,还引入牧原的自动饲喂系统和疫病防控技术,养殖效率提高了 30%。杨营表示:“大企业承担了最艰难的工作,我们跟随学习技术,稳定获取收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帮扶。” 杨营的经历是 10 万转型农户的典型代表。
二、产业互联:重构行业生态的 “牧原模式”
(一)仔猪销售革新:从 “价格博弈” 到 “风险共担”
2024 年,牧原推出的 “预定保价” 模式开创了行业先例。养殖户可提前锁定仔猪价格,若市场价格高于预定价格,按照低价进行成交;若市场价格低于预定价格,牧原将退还差价。这种 “价格托底” 机制使中小养殖户的补栏风险降低了 40%,2025 年上半年仔猪预订量同比大幅增长 65%。通过 “种猪优惠 + 饲料折扣 + 商品猪代售” 的组合政策,牧原协助合作农户降低综合成本 25%,仔猪成活率提升至 92%,远高于行业平均 85% 的水平。
(二)全链开放战略:打造 “大企业 + 小农户” 共生体系
牧原突破传统 “代养” 模式,向农户开放育种、防疫、市场等核心资源:
育种赋能:自主研发的轮回二元种猪,PSY(每头母猪年供仔猪数)达到 32 头,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23%,累计向市场供应优质种猪超过 200 万头;防疫共享:开放非洲猪瘟防控技术体系,使中小猪场疫病发生率下降 60%,仅 2024 年就协助 7000 余户受灾农户重建猪场;市场对接:搭建 “牧原通” 电商平台,为合作农户提供生猪代售服务,2025 年上半年助力农户增收超过 5 亿元。秦英林指出:“大企业的价值在于做好农民难以完成的工作,为农民留出足够的盈利空间。”
三、技术赋能:230 亿研发让科技普惠千万农户(一)研发投入 “砸” 出养殖革命
牧原累计投入 230 亿元,在 12 个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育种突破:打破国外种猪垄断,培育出耐高温、抗病性强的 “牧原 1 号” 种猪,使国内种猪自给率从 60% 提升至 85%;智能装备:第 23 代猪舍实现环境可控,达到 “四季如春” 的效果,空气过滤系统将疫病传播风险降低 70%,无针注射器等 20 余项发明使养殖效率提高 40%;饲料创新:研发 “无豆日粮” 技术,豆粕使用量减少 30%,帮助农户降低饲料成本 15%,每年节约大豆进口量超过 50 万吨。
(二)技术下沉:从实验室到猪圈的 “最后一公里”
牧原组建 3000 人技术服务团队,推出 “1 对 1 驻场指导” 服务:
河南社旗养殖户贾豪引入牧原智能巡检系统后,疫病识别效率提高 90%,人工成本降低 50%;邓州养殖户段海鸥采用 “水肥还田” 技术,每亩农田化肥使用量减少 40%,每年每亩增收 200 元,39 种农作物实现 “减投增效”。数据显示,牧原技术辐射带动全国 472 万亩农田升级,近五年累计助力农户增收 52 亿元。
四、共创共享: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长效坚守
(一)扶贫模式迭代:从 “输血” 到 “造血”
产业扶贫:创新 “5+” 资产收益模式,累计带动 39 万人脱贫,2024 年该模式升级为 “产业互联共同体”,实现农户年均增收 1.2 万元;就业扶贫:吸纳 4 万名大学生、7000 名受灾养殖户成为产业工人,人均年薪超过 6 万元,推动 “农民工” 向 “新职业农民” 转变。
(二)公益助学:种下乡村振兴的 “人才种子”
20 年来,牧原持续开展 “金秋计划”,累计资助近 10 万学子实现大学梦想,还建立了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的 “春苗 - 晨曦 - 春雨” 公益体系:
2024 年发放助学金 4942 万元,帮助 1.7 万名大学生解决学费问题;在培养的 “新农人” 团队中,95 后农艺师占比达 80%,他们带着智能种植、疫病防控等技术扎根农村,成为乡村振兴的 “科技尖兵”。
五、行业启示:从 “规模扩张” 到 “价值共享” 的范式转型
牧原的实践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
生态共建:通过 “技术共享 + 风险共担”,将中小农户融入现代化产业链,化解 “大企独大” 与 “散户式微” 的零和博弈局面;科技普惠:研发投入不追求短期回报,而是利用 “技术溢出效应” 提升全行业效率,使科技真正惠及广大农户;长效赋能:从仔猪让利到产业工人培养,从水肥还田到公益助学,构建 “经济 + 社会 + 生态” 的多维价值体系。正如秦英林所说:“养猪业的未来,不是大企业的独自发展,而是全产业的共同繁荣。” 当 9 亿元让利为千万农户带来实惠,当 230 亿研发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实效,牧原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企业的商业成功故事,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 “联农助农” 新模式。
结语:大企业的 “大担当”
在生猪行业深度调整时期,牧原的决策展现出龙头企业的格局 —— 不以短期利润为首要目标,而是以产业升级为自身使命;不追求 “赢家通吃”,而是构建 “大河有水小河满” 的共生生态。这种 “全链开放、技术赋能、共创共享” 的模式,不仅为行业应对周期波动提供了 “牧原方案”,也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描绘出产业资本与小农经济良性互动的清晰蓝图。当更多企业参与到联农助农行动中,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必将获得更强大的动力。